领队故事 那些孩子们教会我们的事...
在每次游学之旅中,总会发生无数真实的故事。
在这些故事里,孩子们不再只是课堂上的优等生、家长眼里的乖宝宝,
还让我们看到了他们“不为人知”的另一面。
本期游学故事,我们就选取了下面几个小片段,希望能带来一些启发。
——芋米营地纪实小队
他是个十岁出头的小男孩,就叫他小A吧。
某一天,孩子们正在课堂上学习保护海洋动物的知识。负责授课的老师提出让孩子们发动脑筋,想出“怎样更好保护南极企鹅”的行动方案。
这时,还没听老师讲解完细节的小A站起来说:“老师,我们不能这样做!”
就在大家都以为小A是在展现个性的时候,老师认真地问到:“为什么呢?”
我看到小A的脸上先是露出了惊讶的神情,然后自信地说:
“因为企鹅是动物,它们会灭绝是自然规律,我们这样做会破坏生态平衡的!”
在场的芋米老师们无一不感到惊讶:孩子们对自然界的认知和面对问题时的思考角度,有时比我们想象的,还远远要丰富得多——比起只想“怎么做”,有的孩子还会思考“为什么”和“要不要做”。这一点,身为“大人”的我们,有时都不一定能做到。
在老师们耐心和小A解释“保护濒危动物”和“维持生态平衡”之间的关系之后,小A才认真地静下心来,和小伙伴们一起思考制作更好的行动方案。而在之后的相处中,他不止一次告诉我:老师们当时倾听了他的意见,让他感到十分开心,也学到了更多。
——郭铖老师 Futureman夏令营
有时候,我们也许会想当然的认为:
因为孩子还小,不懂的太多。
所以总是用“俯视”地姿态去面对他们,进行“命令”和说教。
可只要给孩子一个表达的机会,调皮的孩子也会“语出惊人”,
内向的孩子也会让我们看到“心有猛虎,细嗅蔷薇”的一面。

她是芋米海外营中的一员,就叫她“小海豚”吧。
在我们的游学团刚到国外时,年仅十岁的她就展现出了出色的独立能力:
在其他小伙伴纷纷表现出想家和不适应的时候,小海豚总是协助老师们安抚着大家;
她把自己的衣物和房间都整理地井井有条——无论何时打开行李,东西都是整整齐齐的。
最令人惊讶的是,她会给自己准备出行必备的“急救包”——里面装有各种求生用品,用来预防火灾、地震、走丢等紧急情况。
而这些知识,都来源于平时父母分享社会新闻时对她的教育。
“我妈妈说,遇到问题最不可以先哭,因为哭解决不了任何问题,事情发生了就要想办法去解决。”
这些成熟的话语,都来自于一个十岁小女孩的口中。
——林老师 新加坡海外营
在日常生活中,家长们总想充当孩子们温室里的保护伞,
只向他们展示风平浪静的美好世界,
生怕“危险”和“意外”会引起孩子的恐惧和不安。
可只要在爱和支持下,适当引导孩子正确地认知逆境,
反而会培养他们独立应对的能力,让他们在未来更好地独当一面。

在今年的波士顿营地中,发生了一件让所有老师热议深思的事情。
我们团里有个小C的中国男孩,随行带着一个酷炫的玩具——有激光效果的指尖陀螺。
因为这个玩具,小C成了营地里的“风云人物”:只要有他出现的地方,总会被孩子们层层包围住。不仅是随行的孩子,连美国和墨西哥的国际小伙伴,也总是想向小C借陀螺一玩。有时候趁老师们不在,甚至会上升到争抢的地步。
突然有一天,我发现营地里的许多孩子都开始四处翻箱倒柜地找起了东西——一问才知道,原来是小C的指尖陀螺不见了。
在之后的每天,我们都在帮小C认真的寻找着那个酷炫的玩具,然而直到踏上回国的航班,我也没有再见过小C的陀螺。
反转的部分来了,在返程的航班上坐定后,小C忍俊不禁地跟我说:
“老师,其实我的玩具没丢。”
“啊?那为什么……?”大家吃了一惊。
“因为有个小男孩老是找我借玩具,可是我不想借给他,不好明说,就只好说丢了。其实……陀螺被我藏起来了。”说着,孩子从行李箱的层层“机关”里掏出了那个酷炫的陀螺。
那次返程后,就“不善拒绝”和“善意的谎言”这两个论点,芋米的老师们讨论了很久……
——Monica 波士顿 海外营
在这个故事中,我们首先要感叹:
“比起教孩子学会分享,让孩子们学会勇敢拒绝,其实也很重要。”
因为在我们的社会中,让孩子们明白“帮助别人是一种情分,爱莫能助时也并不是错”是很稀缺的意识。
而不懂拒绝的孩子,未来也许会活得疲惫或不真诚。
而相对的,
如何教导孩子真诚和机智地面对窘境,
似乎是身为教育者的我们更应思考的问题。
“写在结尾”
在我们的游学之旅中,
除了带给孩子们新奇和发现,也希望能引导他们更好地展示自我,
从而让家长们更好地了解孩子们的不同面,将教育和沟通更近一步。
下一期,会有什么样的故事呢?
- 2017 Yumeer Study Tour -